云原生

云原生(Cloud Native)代表了现代软件架构从传统部署方式向平台化、自动化、弹性化的系统范式转变。它不仅是一组技术集合,更是一个应用架构模型、平台能力体系与运营治理模型的统一框架

本文从本质、核心模型、能力体系、架构分层、治理体系、类型分类、平台工程、演进趋势等角度,系统化呈现云原生知识体系。


云原生的本质

云原生的本质可以抽象为三大核心:

应用架构的现代化

应用通过容器化、微服务化、无状态化、声明式核心能力构建,使应用具备可移植、可扩展、自愈与灵活交付的能力。

核心特性包括:

平台能力的统一抽象

云原生利用 Kubernetes 等技术将计算、存储、网络、调度、安全等能力统一抽象为平台层 API,从而屏蔽底层基础设施差异,实现应用与基础设施的解耦。

运行模型的声明式与自动化

云原生使用声明式 API、IaC、GitOps、自动调度、自愈机制构建统一执行模型,从而实现:

这三部分共同形成云原生的核心定义:云原生是“应用架构 + 平台能力 + 声明式运行模型”的统一体系。


核心抽象模型

为了从系统工程角度统一理解云原生能力,本篇文档采用三个关键抽象:

云原生三维核心模型

云原生能力可定义为三大维度:

应用维度

应用如何设计、交付、运行,包括:

平台维度

平台如何承载和调度应用,包括:

运行模型维度

系统如何交付、变更、扩缩、恢复:

三维模型帮助团队从战略层理解云原生,而非陷入工具视角。


云原生平台与应用的四层结构

云原生系统可分为四个抽象层级,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平台体系:

应用层

平台层(云原生核心)

基础设施层

管理与治理层

四层结构强调云原生并非只是技术栈,而是一套整体系统。


云原生应用模型

十二要素应用模型(12-Factor)

12-Factor 模型依然是构建云原生应用的基础规范,包含代码一致性、依赖管理、配置外部化、日志事件化、无状态进程等要求。

其核心贡献在于为“可移植、可扩展、可自动化”提供标准。

应用运行模型

云原生应用需要满足:

这些要求直接影响 CI/CD、缩容策略、调度策略。


云原生能力体系(能力树模型)

云原生能力可抽象为六大类,每类包含多项底层能力:

交付能力

弹性能力

可观测性

安全能力

网络能力

存储能力

能力树帮助团队构建平台边界与技术规划。


云原生架构模型

控制面、数据面与管理面模型

云原生治理可抽象为三种角色:

数据面(Data Plane)

处理实际应用流量:

控制面(Control Plane)

负责策略与调度:

管理面(Management Plane)

负责全局管理:

该模型有助于定义职责与边界。


云原生边界与取舍

云原生落地过程中存在多种边界与权衡:

微服务边界

服务网格边界

多云边界

Serverless 边界

这些边界是云原生平台规划不可绕过的内容。


云原生生态体系

生态可分为以下典型类别:

生态图帮助团队理解技术选择空间。


平台工程视角下的云原生

Platform Engineering 逐渐成为云原生落地的主导方向。其目标是构建 内部开发者平台(IDP),提供自助式交付与标准化开发路径(Golden Path)。

核心包括:

云原生技术成为平台工程的基础,而平台工程是云原生的落地形态。


演进趋势

技术趋势

架构趋势

运维趋势


云原生选型方法论

选型应基于以下维度:

技术成熟度

社区活跃度、版本稳定性、生态规模

运维复杂度

学习成本、集群规模、治理成本

安全性

零信任能力、供应链安全、策略库

性能

资源开销、延迟表现

成本效益

资源成本、管理成本、云平台费用

选型不仅看技术“是否先进”,更要看团队是否能长期承载。


总结

云原生不是单一技术,而是应用架构、平台能力、治理体系与自动化运行模型的集合。

关联内容(自动生成)